为加强引航技术交流,提升引航队伍的专业素养、安全意识和服务能力,促进引航行业高质量发展,连日来,引航协会在安徽合肥举办了两期引航业务培训班,来自30多家引航机构的210余名引航员及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
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建华连续出席了二期开班仪式。在开班仪式上,他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与引航业务的深度融合”为主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随着智慧港口建设的加速推进,AI技术在船舶导航、航道感知、风险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如何将AI技术与传统引航经验相结合,是引航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他提出,我们要增强意识,主动了解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航运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和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思考AI技术如何在复杂航道航行、恶劣天气引航、高精度靠离泊、应急情况处置等方面提供有效辅助,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优化引航流程和引航方案。他希望,我们能够勇于探索,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思考如何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引航新模式,切实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安全优势、效率优势,最终达到提升引航服务质量和港口作业效率的核心目标。
他在讲话中强调,面对航运发展新趋势、受限水域通航需求提升的时代背景,我们要以“三个维度”校准前行坐标:一、以使命担当筑牢初心之基。引航工作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服务国家物流通道畅通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将个人工作融入国家战略大局,以“每一次引航都关乎供应链安全”的责任感,守护水上运输生命线,打造适配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引航服务体系。二、以能力升级应对时代之变。船舶趋向大型化、专业化和自动化,船舶机电系统更加复杂,对引航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挑战,我们要主动补短板、强优势,努力成长为“懂操纵、会协同、知法规、善应变”的复合型引航人才。三、以纪律作风夯实发展之本。引航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无论是狭窄水域避碰的精准判断,还是机电故障处置的快速响应,都需要严谨细致的作风,我们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自己,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日常工作的“下意识动作”,让“安全第一、规范操作”成为职业习惯。
最后,他还对本次培训班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殷切期许,希望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充电”,更是一场“经验接力”——愿大家带着所学的狭窄水域避碰技巧、驾机协同方法、风险应对经验,回到工作岗位后,把“安全”二字刻在心里、落在手上,在每一次精心引航、每一次应急处置中,践行“引领航向、守护安澜”的铮铮誓言!
本次培训延续务实基因,着力打造三大亮点工程:一、需求导向的师资矩阵。我们坚持“靶向匹配”原则,在师资选拔上紧扣“狭水道操纵、驾机协同、事故案例分析”三大核心需求,授课团队涵盖三方面力量——具有十年以上狭水道引航经验的资深引航员、船舶领域的轮机专家、从事事故调查与分析的海事官员,从事避碰与法律研究的院校老师,形成“实操经验+理论支撑+政策解读”三位一体的教学阵容,确保课程内容既接“一线地气”,又有“专业高度”。二、一线经验的传承平台。深化“引航员上讲台”机制,本次实操类课程由多次处置狭水道险情、成功应对机电故障的资深引航员主讲。他们将带着一线实操“干货”,分享狭水道会遇时的“预判技巧”、轮机故障突发时的“协同口诀”,把课堂变成“经验传递站”,让年轻引航员快速汲取实战智慧。三、沉浸式交流空间升级。特别设置“狭水道与应急处置工作坊”替代传统交流环节,采用“案例研讨+情景推演”模式,开放“问题征集—集体会诊”环节,针对学员提出的“狭水道航速控制难题”“轮机故障信号识别困惑”等实际问题,由老师与学员共同拆解,真正实现“带着困惑来,拿着方案走”。
第一期
张鹏飞(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狭水道避碰与引航员法律地位》
李建光(新海联培训中心):《轮机概论(引航部分)及紧急与异常工况处理》
张胜钦(广州港引航站):《碳强度时代受限水域引航》
第二期
倪新军(中远海运集运):《预防机电设备故障及应变处置》
金四明(长江引航中心):《狭水道船舶操纵之长江引航实践与创新》
吴延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安全处):《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本次培训旨在搭建更高水平的技术交流平台,全方位锻造引航队伍的专业硬实力与服务软实力,以人才赋能推动中国引航事业高质量发展。培训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受到全体学员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