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湄洲湾』累计95艘次!40万吨级巨轮常态化进出港背后的引航力量
最新动态
『湄洲湾』累计95艘次!40万吨级巨轮常态化进出港背后的引航力量
2025-10-113

10月10日,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北京海洋”轮,在湄洲湾港引航站引航员的引领下,安全平稳靠泊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自2021年该泊位正式获得40万吨级船舶靠泊资质以来,湄洲湾港已累计成功引领95艘次同等级巨轮安全进出港。巨轮常态化进出港的背后,是引航技术团队在潮汐涨落间绘就的一条条“安全航迹”。他们,是如何为这些“海上移动城堡”保驾护航的?

预案先行,凝聚合力

“北京海洋”轮为马绍尔群岛籍,船长361米,船宽65米,最大吃水22.94米,本航次满载约39.2万吨巴西铁矿进港,计划在罗屿作业区完成全部卸货。整船犹如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堡”,其庞大船体、极深吃水与巨大惯性,使得船舶对潮汐窗口期要求高,操纵难度远高于一般散货船。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真正的引航力量,在巨轮抵达之前便已汇聚成形。面对挑战,引航员绝非“孤军奋战”,而是依托港航各单位的高效协同与紧密配合。

“北京海洋”轮靠泊前一天,引航团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科学研判,结合作业时段的潮汐和近期港区天气情况制定了周密的引航方案与应急预案。同时,组织码头企业、拖轮公司、船舶代理公司等有关方召开船舶航前会议,部署落实各项安全举措,督促各方充分作好船舶航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将安全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紧密扣牢,为巨轮的安全通航奠定基础。

4.5小时的精细化操作

10日中午11时,两名引航员在颠簸的海况下,凭借经验判断,协调船长调整船位,看准浪涌间隙,迅速把握时机攀上软梯。这果断而专业的一步,是引领任务的关键一步,也是个人勇气与职业素养的体现。

登轮后,一场与时间、自然力和庞然大物惯性之间的较量无声展开。“北京海洋”轮进港当天适逢天文大潮,潮差大、水流急。在约4.5小时的引领过程中,引航员的精神高度集中:他们全程谨慎瞭望,密切关注航道通航情况;他们安排拖轮在前方护航清障,形成移动的安全屏障;他们精准感知船舶操纵特性,持续判断“风流压”对巨轮的影响,不断进行微小的航向调整与船位修正,确保这艘361米的“海上城堡”始终被精准地“安放”在航道的中轴线上。

从安全靠泊到服务国家战略

当“北京海洋”轮航行至距码头约2至3倍船宽的关键区域后,船舶进入靠泊作业阶段。在引航员的精准指令与多艘拖轮的协同发力下,巨轮缓缓向码头贴拢。15时30分,随着最后一根缆绳牢牢系上缆桩,本次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的靠泊任务圆满完成。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成功靠泊,更意味着湄洲湾港的天然深水优势,正通过引航员的精湛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枢纽效能,为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FMG等国际矿业巨头打造了一条可信赖的“黄金通道”,有力服务了“丝路海运”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95艘次,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95次航行风险的化解、95次引航技术的锤炼、95次对国家能源与原材料供应链的坚实支撑。当一艘艘钢铁巨轮安全进出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货物的流转,更是那背后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引航力量——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引航站 谢敏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